Digital 3C Product / 數位商品
-
蘋果已為Touch ID測試許久,但仍然不會在今年與iPhone 13上登場
對於智慧型手機來說,iPhone帶來了許多不容忽視、對於時代的重大科技改革,有許多功能還是令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那個Touch ID功能,只不過在iPhone XR之後,就沒有這項功能了,而有關它回歸iPhone的消息也一直層出不窮。 我們大家都知道,相較於使用3D Touch來觸發Touch ID的iPhone系列,iPad Air 4係透過電源鍵來使用Touch ID,但即使如此,蘋果似乎並不打算按照相同模式,將Touch ID放在未來iPhone的電源鍵上。 蘋果似乎還是比較傾向於使用螢幕下Touch ID的實裝,根據《彭博社》報導,近日有一份報告指出,蘋果已經對此測試一段時間了。 而站上前陣子有報導蘋果又提交專利文件的事,其中一個就包含了透過iPhone螢幕下的感測器光學元件,來使用Touch ID與Face ID,對照該報告所指出的訊息,假設Touch ID回歸、並與Face ID同步配載的話,那麼對應型號,Face ID將會搭載於Pro系列型號,而無詞綴版本(包含Mini,雖有傳聞說Mini版於未來不會再出)的iPhone則是使用Touch ID。 只不過這些都並不急著在iPhone 13上推出,而是繼續使用那戴了口罩就寸鎖難解的Face ID,因此Touch ID的回歸仍舊是未來式,不過去除iPhone瀏海這件事,似乎就是勢在必行了。 雖然是老話重提,但又進一步地確認這一個消息,還是不禁讓Touch ID的愛好者(包括小編)難掩失望,更令人感到諷刺的是,iOS 14.7.1已經於近日推出,其中有一個主要更新內容,係為了那些仍可使用Touch ID的iPhone機型、卻無法解鎖與其配對的Apple Watch而來的,但那些舊機型終究是要被淘汰的,對於iOS的各項更新、對於還在期待Touch ID的使用者們,我們還能讓我們手上的老iPhone撐多久? 但老實說,蘋果其實也可以不必回應使用者的期待,繼續執行他們認為對時代、對自己的商業利益有益的方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返璞歸真的復古造型、去蕪存菁的聲音饗宴,EDIFIER D12一體式立體聲無線喇叭開箱試聽
可能對某部分人來說,太安靜的環境或許會覺得怪怪的,還是需要一點背景音才行,比方說像小編就是這類人,即使沒專注在聽,但總是習慣在家裡開著音樂做著自己的事,而現在透過手機播放數位串流音樂的風氣相當盛行,只是手機的揚聲器所能呈現的總是有限,所以啦,我們這類人,或許都需要一個喇叭。 但一組喇叭,撇除那種玩具型的版本,如果認真的想買入手的話,價格隨便幾萬幾萬都有可能,那該怎麼辦?別擔心,小編這次入手了一組EDIFIER的D12一體式立體聲藍牙喇叭,它以樸實無華的價格,讓你能夠鋪建悠閒、也十分文青的日常生活。 近來掀起了一股復古風潮,就連諸多科技產品也不例外,當然,EDIFIER D12也搭上了這波風潮,左右兩側的木質紋理側板、與皮質紋路箱體,讓造型看起來相當沉穩。 雖是簡約的設計,但體積為359 x 159 x 203.5mm的D12,卻能輕鬆與玩家們家中的裝潢融為一體,絲毫不突兀,而木質與皮質的搭配、沒有強烈的金屬設計風格,讓D12放在客廳或者書房都相當合適,視覺上也相當舒適。 然而,D12的箱體設計雖說是一體式,但其內部卻是以左右兩個獨立箱體組合而成,能夠避免左右聲道互相干擾,加上箱體以木質所製,因此在發聲表現上,相較金屬裝置更加穩定促使傳導的聲音更加乾淨。 把前置的黑色網罩拆下之後,可以發現D12與一般桌上型喇叭不太一樣,其配置了2顆中低音驅動單體、以及2顆高音驅動單體,各自的連續不失真功率為中低音20W+20W、中高音為15W+15W,在立體聲的表現上,相信會相當傑出。 接著我們來看看這4顆驅動單體:19mm的絲絹膜高音,D12以此材質作為高音振膜,可說相當內行,絲膜與絹膜其實是不同的東西,但相似度很高,所以常常被合稱為絲絹膜。 而因其輕薄的特性,雖說硬度、剛性不足等物理問題需要加工,但在加工後,卻能提供相對柔和的聽感,在瞬態與動態的表現也都不錯,D12以絲絹膜作為高音單元,還沒試聽,就大概可以先知道D12的高音表現,應該具有相當水準。 而低音單元為4英寸的羊毛盆中低音,羊毛盆並不是完全都用羊毛所製,主要材料其實是紙,紙質振膜為低音喇叭常見的一種材質,在紙漿中混入其他纖維後,就能加工成其他具備不同特點的振膜,而羊毛盆就是其中之一,而羊毛盆的特性與絲絹膜一樣,都具有溫暖、柔和的特點,不過以紙質作為基底的振膜有個缺點,要注意防潮就是了。 看完D12的外部硬體部分,其內部還配置了DSP數位音效處理器、加上藍牙系統規範,能夠進行音源管理與分頻控制,而4顆喇叭則由TEXAS INSTRUMENTS的TAS5805M音訊放大器來完美驅動。 說到藍牙,D12後端有2組類比輸入,害小編差點忘記它其實也是一組具備藍牙5.0規範的喇叭了(笑),因此可以同時連接多種設備,在電腦上用來打電動、用手機藍牙播放數位串流、接電視播放Netfilx都沒問題,而且還有一組輸出埠,玩家們若有其他組超重低音喇叭的話,不妨跟D12配對看看,成效相信會相當優異。 那怎麼啟動呢?相當簡單,只要接上電源,開啟D12後端的電源就行了,不必像藍牙耳機一樣連結APP,只要根據與其配對的裝置來進行播放就完全沒問題,右上角有雙色燈號顯示,綠燈為電源啟動中、藍燈則為播放中。 當然,相信一定會有跟小編一樣的懶人,所以D12也提供了遙控器,功能一應俱全,除了基礎的多媒體播放功能與靜音鍵外,還能切換電影、音樂2種EQ模式,剛剛不是說D12能同時連結多種裝置嗎?這時遙控器就又派上用場了,只要按下AUX/LINE/藍牙鍵,就能瞬間切換訊號源囉。 而D12頂端有3顆旋鈕,除了音量控制之外,還能調節高音與低音,不過這方面,小編就沒什麼特別好建議,玩家們可以自己嘗試看看。 與真無線藍牙耳機不同,揚聲器屬於外放的器材,而在入手D12之後,小編就充當了好幾週的下午茶DJ,每天負責公司的音樂播放啦。而在試聽體驗上,小編嘗試了好幾種曲風,起先D12聽起來有些悶悶的,似乎有點綁手綁腳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它初來乍到還在害羞內向的緣故(笑),因此小編跟它搏了幾天感情,也燒了機,讓D12內部的各零組件更加磨合,最終那個悶悶的感覺總算撥雲見霧、豁然開朗了(哈)。 在細節表現部分,老實說,雖然有經過特殊調節Gain值的樂器,D12拿捏的並不是那麼精準,可大抵來說將近8成的樂器與編曲細節都呈現相當精采,不得不說算是頗具水準(小編有將價格因素考量在內);而在切換電影與音樂的EQ模式時,也可以發現D12的用心,在電影模式之下,D12加強了重低音,如果聽音樂的話,大鼓的鼓點穿透力就會相當清楚,而音樂模式則會比較平均一點,不過,光是靠小編的形容或許有些玩家會怕說聽起來沒特色、不突出,這部分其實不用太擔心,我們仍可以透過頂端的2顆低頻與高頻來作調整。 在實際使用了這好一段時間之後,以小編的私心心得來說的話,這組D12幾乎可以駕馭所有曲風的播放,尤其相當適合常聽流行樂、民謠的玩家們,因為D12輸出的音訊表現,相對柔和溫暖,中頻拿捏得相當合宜;但還是有合不來的對象,比方說搖滾樂與金屬樂,D12對這兩種曲風所傳遞的衝擊感與飽和度就有點不太足夠,畢竟以這兩者使用需求的朋友,小編可能會建議選用更高階的專業配備來體驗會有更佳感受(預算要多一點囉XDD)。 首先,雖然D12的功能相對單純,不像那些語音揚聲器具備智慧型管家,但以3,190元台幣的價格來說,相當迷人,沒有智慧型管家卻擁有同等價位的超水準聲音表現,而且可調節的低頻與高頻鈕,也能讓玩家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專屬音色,更別說木質與皮質的復古設計了,擺在哪裡都相當合宜,尤其是對那些走文青風的玩家來說,更是畫龍點睛,別考慮了,去商場試聽看看吧! 廠商名稱:EDIFIER 代理廠商:力孚國際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11年的iPhone Nano?10年前的賈伯斯多款iPhone研發提案曝光!
這陣子蘋果各種官司纏身,其中與Epic之間的糾紛更是焦土化,而在法庭上的答辯與舉證,也讓蘋果一些過往的秘密文件曝光。有外媒發現,Steve Jobs曾於2010年時、與內部高層的一封電子郵件,內容不外乎有關2011年的產品戰略計畫,且郵件當中更包括了幾項iPhone的提案。 郵件主要焦點為改善iPhone 4的天線問題,當時所推出的iPhone 4曾發生觸摸手機左下角時會降低訊號強度的「天線門事件」,因此郵件中出現了iPhone 4 Plus機型的提案,應是為了,而此計畫,如今看來的確是實行成功了,畢竟後來有iPhone 4S的登場,只不過不是以Plus作為詞綴。 而後具有Plus詞綴的iPhone機種就得等到2014年,發布iPhone 6 Plus之後了,而本代iPhone的誕生也徹底地改變了蘋果產品方針,提供多種iPhone尺寸,讓喜歡大螢幕的玩家也能考慮選擇iPhone。 另外還有以iPod touch為基底所打造的平價iPhone,打算用來取代iPhone 3GS,但似乎並沒有下文,不過郵件中卻有另外一則內容提到關於「iPhone nano」的提案,郵件發送時間正值iPhone 4與iPod nano 6發布的幾個月後,雖然並沒有說明產品細節,因此推估應為iPhone 4的Mini版,只不過無法確定平價iPhone是否就會是這款「iPhone nano」、抑或是2款獨立的iPhone機種,不過有趣的是,iPhone 4的尺寸為3.5英吋,那麼假設這款「iPhone nano」真的上市的話,那會有多迷你。(笑) 以當時的手機演化、影音平台逐漸發光發熱的情況來看,手機顯示器變得越來越大,似乎是時勢所趨,但又考慮到蘋果獨特的設計美感,小型iPhone的出現或許就是個折衷辦法,不過nano詞綴已經隨著2017年iPod nano的停產之後一起煙消雲散了,目前擁有「小型」這一詞綴的為iPhone 12 Mini與HomePod Mini,只不過iPhone 12 Mini賣得並不好就是了。 至於以iPod Touch為底打造平價版iPhone?我們回過頭來看看iPhone的發售歷史,2016年時,iPhone SE橫空問世,擄獲了不少果粉芳心,那麼以如今的眼光來看,iPhone SE的亮相會不會就是信件中iPhone nano與平價版iPhone的融合體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萬元潮牌來襲、尊爵不凡的聽覺饗宴,Master &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Master & Dynamic於2013年在紐約成立,相較那些經典老招牌的揚聲器製造商來說算是年紀尚輕,但以其精美的外型設計、高規格的視聽裝置,能為玩家帶來專屬自己的獨特魅力,因此每次所發布的商品往往都能造成搶購熱潮。 先前站上有開箱過耳罩式的版本,但入耳式無線藍牙的風潮當然Master & Dynamic也沒缺席,MW07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美名,想必各位都已如雷貫耳,如今這位高級揚聲器品牌界的「有為青年」,又再次推出這款Master &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就讓我們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MW08擁有4款顏色任君挑選,分別是:尊爵黑、咖啡棕、海洋藍、冰霜白,而小編手上這款即為尊爵黑,顧名思義,便是以純粹的黑色作為主打,並在表面上做了霧面處理,可在光線照耀之下,讓其不鏽鋼所製的充電盒,卻隱隱約約有著象徵精緻的金屬光澤。 耳機本體也是以不鏽鋼作為基底,而約莫拇指甲大小的LOGO飾面,則以在那些高貴腕表上獲得了設計靈感,採用陶瓷材質所製,不僅輕巧、還能防刮,質感當然也是極為尊貴。 以一副可通話的傳統耳機來說,不外乎驅動單體的大小、麥克風陣列的排序,而MW08則搭載了11mm的鈹單體(Beryllium);市面上入耳式耳機的驅動單體,搭載的大小約莫都在8至15mm之間,但這東西並不是越大越好,雖說大一點的驅動單體能夠提供更強勁的輸出、低頻也更會更乾淨一些,但在高頻的表現就會讓人不知所措,因此驅動單體的大小並不是決定音質呈現的關鍵。 我們來看看MW08驅動單體的材料吧,鈹除了質量相當地輕、能夠產生更為寬廣的頻率響應外,鈹的蒲松比(Poisson's ratio)也相當低,這意味著鈹不容易產生會干擾聲波的自體震動,加上聲波於材質中的傳遞速度,鈹僅次於鑽石,因此我們可以得知,MW08在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凡。 然而,關於驅動單體大小與使用材質的問題,小編得說,這不是絕對性的問題,人體的適應性都不太相同,因此還是得實際試一試才能分曉。 而在通話方面,MW08左右耳機搭載了各3組麥克風,在騎車或是跑步時所會遇見的風切聲,都能有效地抑止;而在LOGO飾面邊緣加裝了鋁製天線,搭配藍牙5.2規範,左右耳皆能獨立使用,連線更加穩定、順暢,帶來真正無縫接軌的聽覺新體驗,同時並支援aptX與AAC音訊檔唷。 續航力也相當傑出,依據官方所給的資訊來看,MW08最長可以撥放大約12小時的時間、降噪模式則是最長可撥放10小時,不過還是得看各位玩家的使用狀態來增減,沒電時也不用太緊張,MW08耳機本體充滿電需花費大概45分鐘的時間,如果使用快充的話,15分鐘就能迅速獲得50%的電量,整體看下來,搭配充電盒的話,最多可以擁有42小時的播放時間,幾乎是5個工作天的使用時間,相當驚人。 與絕大部分耳機一樣,都須透過自家的App來與手機連結,設定方面簡直就像走直線那樣簡單,只要記得打開手機藍牙,那麼打開App後,按下螢幕上的Allow鍵,接下來就等待就行了。 進入介面後,在App首頁會顯示著MW08目前的電量,進入設定之後,我們能夠在ANC (降噪模式)中調整日常與極致2種不同的模式,分別對應環境的吵雜程度來讓玩家調整;至於AMBIENT (環境音模式)中,則能夠在溝通與周圍模式間切換,比方說,如果需要和人對談,但不打算拿下耳機的話,即可開啟溝通模式。 但依靠App來啟動ANC與AMBIENT是不是有點太慢? 沒關係,我們從MW08本體上就能操控了。 市面上大部分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都是以手勢觸摸耳機來下達指令,但不得不說,缺點就是很容易觸控失靈或指令接收錯誤,但MW08採用實體按鍵模式來解決這個困擾,玩家們可在右耳的多功能按鍵上,以長按、短按來進行音訊播放、電話接聽、啟動語音助理的功能。 至於剛剛說在App調整太慢的功能,看到左耳上的按鍵就知道了,這邊安裝了2顆按鍵,用在音量增減、啟動ANC與AMBIENT上,長按靠近圓弧邊的按鍵,即可啟動ANC模式、反之,長按另外一邊的按鍵,就能在AMBIENT模式中切換了,不禁讓人覺得簡單、輕鬆、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沒把MW08收進充電盒裡,但也沒繼續使用,那麼只要30分鐘後,MW08沒有收到任何音訊,就會自動開啟省電模式,並且關機來確保不繼續流失電量,當然,在App裡面也可以調整需要多久才啟動省電模式,要1小時、3小時、還是乾脆不關讓他繼續耗電也沒關係(誤。 例行的測試當然也是少不了的,音質表現與聽覺呈現方面,對於從小聽搖滾樂的小編來說,還是相對主觀,各位玩家們就當作參考囉! 以英國搖滾樂團New Order於1983年所發行的12吋黑膠單曲《Blue Monday》(但這邊小編用的是Apple Music數位串流,哈),來測驗MW08的低頻應該是相當不錯。對New Order來說,這首《Blue Monday》是從Post-Punk走向Electro-Pop的一道重要里程碑,對MW08的低頻來說,前奏那充滿魔力的Drum Kick,表現的顆粒分明,更重要的是,連續的Drum Kick編曲,也不會讓MW08的低頻出現毛邊感,相當優秀。 Joy Division也是一支來自英國的搖滾樂團,與上述的New Order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於1980年5月,在伯明罕大學High Hall演唱會首度演唱這首《Ceremony》後的16天便輕生了,其餘團員便重組New Order,且以這首《Ceremony》作為樂團第一首單曲,而中頻與高頻的表現,小編想拿Joy Division的《Ceremony》來嘗試,MW08應該也能夠很好掌握才是。 《Ceremony》從前奏開始貫穿到整首歌結束的貝斯高把位彈奏,相當考驗耳機或揚聲器的中頻表現,因為貝斯本身是個低音樂器,那如果彈奏高把位的話,就會脫離整個音場的掌控,從吉他與爵士鼓中間穿透出來,要是耳機或喇叭太糟糕,那聽到的就只會是「有聲音,但那是什麼聲音」的這種情況發生,不過幸好,MW08還是頗具水準,原曲riff試圖營造一種遊走在突破邊緣的穿刺感,讓貝斯界於穿透與不穿透之間,而MW08雖然沒有完全將這個相當細微的情緒表現出來,但我們仍能透過MW08聽見,這段貫穿整曲的riff依舊層次分明的在全曲中愜意地悠游著。 當然,高頻表現用同一首《Ceremony》就行了,雖說這首歌的吉他編曲主要擔當了中頻與高頻的部分,但我們就以高頻的呈現來說就好,畢竟剛剛中頻已經解釋過了,稍微可惜的是,這首《Ceremony》中的吉他編曲,在全曲中扮演一個音色相對較亮的角色,或許是小編沒有燒機的緣故,MW08的震模還稍微有點硬,高頻的部分聽起來相對較悶,不過相信,在燒機過後,MW08的表現肯定會更好。 然而,無論是Joy Division還是初期的New Order,除了本身以Post-Punk作為基底外,還摻了一些Disco與Electro-Pop在裡面,這兩種曲風的低頻都相當突出,假設耳機沒有傑出的細節表現,那麼就會發生全部糊在一起的情況,即使小編並沒有對MW08進行燒機,音色略悶了些,但卻沒有全部糾纏在一起的那種糟糕模糊感,細節呈現還是面面俱到。 通話方面,在接聽上完全沒問題,來電者的聲音相當清晰,但根據來電者的反饋,在Speaker的表現上稍微小聲了一點點點點點,實際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兩個人在戶外,以相距大概7至8步的距離在聊天那樣;至於降噪功能,MW08似乎有自己的想法,在有正常音訊播放的情況下,開啟降噪模式(極致),是聽不見外在人聲的,但關閉音訊的話,還是能夠聽見有人在周遭說話,某方面來說,這樣更加安全,不至於全部封閉環境音而導致在戶外發生危險。而官方所強調的風切聲,這點倒是防禦的很好,就算小編坐在電風扇前,也能夠不受影響的繼續聽音樂。 MW08充電盒與耳機都相當輕巧,耳機約莫只有拇指大、重量也只有9g,帶出門不會有任何負擔,配戴方面也相當舒適,也挺適合搭長途車的,不過缺點是容易不見,但這應該是全部真藍牙無線耳機的通病吧(笑),但以萬元耳機市場來說,MW08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但以小編的觀點來看,純粹聽音樂的話,價格算是稍微貴了些(破萬XDD),不過有信仰的話,價格什麼的,一切都是浮雲啦。 廠商名稱:Master & Dynamic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 代理商電話:(02)2211-9668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即將現身的iPhone 13 Pro/Pro Max,將具有1TB魔術大空間?
掐指一算,現在已是8月的第三週,即使先不看爆料大神、分析師的討論,也能按照過往經驗推算,距離iPhone 13系列亮相的時間已經不久了,發布日期基本都在9月中下旬,但這一兩年被疫情所困,可能會和去年發布iPhone 12一樣延到10月也說不定,不過根據市場分析研究機構TrendForce於近日的報導,今年新iPhone的發布時間將回歸正軌;Wedbush也指出,iPhone 13系列將於9月第三週發布新系列,一樣也是4款機型。 小編這裡整理一下近日所有iPhone 13系列已知的可能規格消息,除了性能更強、功耗更低的5奈米A15仿生晶片外,5G毫米波也將支援更多地區,而新iPhone因其內部的零組件空間經過重新設計,更加節省空間,電池容量也會變得更大,LiDAR也將配置在4款機種上,瀏海部分也會縮小,顯示器方面也將具備120 Hz更新率。 且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iPhone 13將對攝影功能進行強化,推出「Cinematic Video」模式,讓使用者能在拍攝影片時,強化景深、更聚焦於影片主角,類似影片版的「人像模式功能」,並且推出Apple ProRes影片錄製格式,可用於高達8K的後期製作,但ProRes格式可能只會在iPhone 13 Pro機型上出現,為了能讓手機儲存更高解析度的ProRes格式,Wedbush也預測,iPhone 13將會提供1TB大容量款式供果粉們選擇。 另外,除了即將在秋季發表會現身的iPhone 13系列以外,統整《彭博社》所報導的諸多爆料,Apple Watch Series 7也可能挾帶更快的處理器與螢幕技術,並且加上Apple Fitness+訂閱服務,在秋季發表會登場、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AirPods 3或許也會亮相、搭載A15仿生晶片與USB-C的iPad Mini 6與輕量化之後的iPad 9也會一同現身,至於M1X MacBook Pro?再等等,可能不是秋季發表會,或許會在年底也說不定。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歐盟下月將擬法案,統一手機充電接頭規格為USB-C,iPhone…也終於要改了嗎?
Lightning為蘋果(Apple)所製作的獨家接頭,於2012年在iPhone 5、iPod Touch及iPod nano等產品中亮相,而接續的所有商品(Mac系列除外)也都使用Lightning接頭。 不過,根據近日《路透社》報導指出,歐盟委員會將會在9月提出新法案,規定歐盟27個成員國統一手機充電器,將採用USB-C規格作為標準,但其實,歐盟於近十年來都在致力推動統一充電器規格的法案,因為從調查報告中發現,每年有超過51,000噸因為混亂的充電器規格所導致的電子垃圾。 回到2009年那時來看看,當時,我們可以在市面上找到30多種不同的充電器規格,而提倡環保始終都是歐盟的主旨之一,因此當時歐盟通過了一項協議,讓MicroUSB成為當時手機充電器的標準規格,而這項協議由蘋果、LG、Motorola、Nokia、三星等14家公司共同簽署,只是,蘋果最終給歐盟的答案,卻是以Lightning替換了30-Pin Dock連接器。 Lightning接頭採用對稱式設計,正反面都配備8-Pin針腳,讓果粉們再也不會有插錯方向的情況發生,USB-C也採用了相同的對稱式設計,而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Lightning接頭的引腳在外、USB-C引腳則在內;目前大部分的Android手機都已經採用USB-C規格作為充電配備,假設該法案通過並執行,以目前蘋果僅有iPad Pro、iPad Air使用USB-C的情況來看,iPhone恐怕又會再迎來一次大改革。(不過iPhone每年都會傳出要改成USB-C的謠言) 我們肯定都有遇過這個情況,iPhone使用者到朋友家拜訪,結果手機沒電時,發現他們都使用Android手機,不僅尷尬還很糗,而Android玩家也反之亦然,因此統一規格對消費者而言,當然是一樁好事,但追根究底,蘋果依舊是個商人啊,不過即便法案通過,歐盟也肯定會給予開發商改進的時間,而到那時,或許蘋果搞不好早就改用USB-C了。 但或許,最後的最後,蘋果心一橫,乾脆連USB孔也給移除,全部使用MagSafe也說不定,畢竟前車之鑑就是3.5mm音源孔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中國再一規定:包含生產、進口銷售,境內所有手機無線充電設備皆不得超過50W?!
小米於5月底時,宣布並展示了一項名為HyperCharge的快速充電技術,將充電功率提高到有線200W、無線120W的境界,讓4,000 mAh電池能夠以有線充電8分鐘、無線充電15分鐘的神速,完成充電過程,原先消息指出,這項技術等到明年才能向各位見面,但大家或許都不用等了,這項功能可能淪為小米在中國政策下的打水漂項目了。 根據中國工信部所提出的《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來看,從明年1月1日開始,將嚴格規範所有針對生產於中國的所有行動裝置無線充電器材,其無線頻段必須介於100-148.5 kHz、6,765-6,795 kHz、13,553-13,561 kHz之間、額定傳輸功率不得超過50W,甚至連進口至中國銷售的產品也一樣在此一禁令之內。 目前眾多手機所採用的Qi無線充電標準,大多都介於5W至15W之間,比方說最近相當熱門的蘋果MagSafe,最高充電功率即可達到15W,尚在中國此一規範之內,但對於需要越來越多花樣的手機需求來說,這對正致力於提高快速充電功率的小米、OPPO等廠商來說,幾乎是一記重擊。 而在車輛充電設備上,也另有規定,額定傳輸功率大於22kW但不超過120kW的電動汽機車,其無線充電設備必須在19-21kHz頻段、額定傳輸功率不超過22kW的電動汽機車,則須在79-90kHz頻段。 上述無線充電設備,皆須遵守中國國家管理相關規定,避免影響目前固定使用的無線傳輸設備、水上移動設備、無線電導航、陸上移動設備、標準頻率時間訊號、無線電定位業務及無線電台(站)造成影響,也不得提出免受無線電干擾保護要求。 中國此舉,其實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業者以高科技來做為市場主打、但卻忽略了安全問題,才端出來的規定吧,HyperCharge快速充電技術來看,就算小米說了,從充電器到電池、手機主機板之間,已經裝設了多達40道主動防護與散熱措施,而且還遵守充電溫度、電壓、電流、協議4大協議,但中國政府仍是認為這種高功率的充電模式,依然具有過熱燃燒、甚至是電池爆炸的風險存在。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三個消息、一次報導:iPhone 13將擁有25W快充、AirPods也將與其於9月一起登場、新款外接顯示器將搭載A13晶片
關於AirPods 3,不知道有多少潮果粉正在殷切期盼著,但它的發布日期一直是個謎,從一開始3月底的「蘋果春季佈道大會」、「5月18日與Apple Music Hi-Fi一起登場」,換了好多次時間。 如今根據更可靠的消息指出,AirPods 3預計於8月開始量產,並即將與iPhone 13在9月一起亮相,關於規格方面,之前小編也跟各位討論挺多次的了,稍微複習一下,這代新款AirPods 3外型上與AirPods Pro有點相像,耳機桿也縮短不少,並且即將配載全新晶片(或許是H2晶片),但主動式降噪尚無法確認到底有沒有,不過好消息是,這次充電盒或許可以使用無線充電了。 而iPhone 13方面,目前也有最新消息,從iPhone 8開始支援USB-PD,因此iPhone系列也開始有了快速充電功能,而目前iPhone系列快充功率最大為iPhone 12的20W,且根據外媒報導,iPhone 13系列或許會有部分機種的快充功率支援至25W。 只不過蘋果的「環保策略」一樣執行到底,iPhone 13不會隨附快充頭,我們一樣要另外購買,而蘋果官網上18W的豆腐頭已經下架,剩下售價590元的20W款式,假設25W的快充頭真的擺出來賣,那應該會賣得比這個售價還要高一些。 另外,關於Retina顯示器也有一些新消息,不過提到這個,絕大部分玩家想到的,應該都是直接附載在iPhone、iMac、MacBook系列的Retina顯示器,但蘋果也有外接式螢幕:Pro Display XDR,32吋、支援6K解析度、並擁有1000 nits、P3廣色域,只是那個售價要159,900元(起)。 至於最新消息則是,蘋果正在研發一款代號J327的外接顯示器,目前尚未知其解析度等等相關規格,但將會配載A13仿生晶片,並且靠著Neural Engine(神經網路引擎),將與Mac Pro系列帶來天衣無縫的搭配,甚至可以取代目前的Pro Display XDR,不過價格嘛,大概也是令人傻眼的那種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體積更小、效能更強、續行不減,SONY正式發表WF-1000X M4 真‧無線降噪耳機
睽違了兩年,SONY終於推出了新一代旗艦級真‧無線降噪耳機WF-1000X M4,雖然說在發表會之前網路上的爆料就幾乎已經洩漏了差不多了(就連產品影片都偷跑了…),但相信對於玩家而言,再多的爆料都不如官方正式公布來得踏實,所以就讓我們趕快來看看SONY為耳機準備了哪些特色要來奪回降噪界王者的皇冠吧。 一如網路爆料,SONY的XF-1000X M4在外觀上進行了大改造,將耳機和電池盒都進行了瘦身,其中耳機本體縮小了約10%,並且取消上一代的三點支撐式設計,改為大家比較常見的耳塞式;至於上一代被嫌棄體積太過肥大的大電池盒則是一口氣縮小了30%之多,讓玩家能夠更輕鬆地塞進牛仔褲的口袋之中。 規格上,新一代XF-1000X M4使用了SONY新開發的V1降噪晶片,在降噪與功耗上都有著更好表現,因此即使體積減小了,但依然能夠維持可連續使用8小時的全天候續行,同時耳機也通過IPX4防水認證,所以雨水或是運動的汗水將不再會對耳機構成威脅,清潔保養上也相對地變得比較容易(但IPX4在防水性能上屬於防潑水等級,所以還是不建議在水龍頭下沖洗)。 而在耳機最重要的音質上,WF-1000X M4配置了6mm動圈單體,上一代缺失的LDAC高音質傳輸編碼也不負眾望地來到耳機上,自家的360 Reality Audio環繞音效技術、Speak to Chat自動語音偵測功能也全部來到上頭。 除此之外,WF-1000X M4也針對上一代被詬病的麥克風語音對話不良和風切聲的問題做出了改良,新的收音技術混合了麥克風波束成型與骨傳導技術,提供更好的收音品質,軟體功能則加入自動風切聲過濾功能,改善降噪耳機普遍存在的風切噪音問題。 最後在充電盒的部分,即便體積大幅變小了,還是能夠有充足的電量餵飽耳機兩次,相當於整套WF-1000X M4搭配下來還是能夠維持與一上代相同的24小時續行水準,並且充電盒也加入了無線充電功能,讓充電能夠更為簡便一些。 至於售價與款式選擇方面,WF-1000X M4的價格微幅調漲到280美金,相當約台幣8,500~8,900元左右(台灣的實際售價待官方正式公布),色彩選擇則是提供SONY一貫的黑與灰兩種版本,目前美國已經開放接受預購,以台灣SONY的速度,應該不用太久就會和玩家見面,有興趣的玩家記得多加關注和開始準備好$$喔!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wlDyNsFQ ▲耳機的官方介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職業電競選手級的規格用聽覺就能克敵制勝!
在電競領域裡,如果遇到技術與操作都旗鼓相當的對手怎麼辦?等對方失誤嗎?但如果最後等到的,竟然是自己失誤,那該怎麼辦?在撇除技術與操作等因素之後,剩下的電競周邊差異顯然就成為電競領域中克敵制勝的最後一道關鍵。 因此在電競周邊的挑選上,需要玩家每分每寸都錙銖必較,剛好HyperX在電競領域中,其一貫嚴謹的研發態度,包括旗下產品都是以滿足職業電競玩家的嚴苛需求所設計,也符合了玩家們需要精挑細選的要求;小編這次入手了HyperX最新推出的Cloud Stinger Core無線電競耳機,沉浸式音效控制加上降噪麥克風,就來看看最新版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與舊款式有什麼分別,究竟有多大能耐,讓玩家們能在任何一個細微聲響中尋找到致勝關鍵呢? 一般電競部品在配色上不外乎都是黑、金、紅、綠等等較為大膽的配色,但誰說電競不能和時尚沾上邊呢? 從外觀上可以看到,HyperX這副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採用了全白配色、通體磨砂材質設計,即便是純白機身也不容易沾上指紋,而不到250g的超輕量化設計,就算長時間配戴也不會讓頭部感到太大壓力(這點很重要啊!)。 雖然現在RGB燈效已經是電競部品的基本配備了,但電競部品不等於RGB啊,HyperX為了玩家的配戴舒適度、也為了超輕量化設計,沒有在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裝上RGB燈效,讓純白機身更加低調,全機重量也僅僅不到250公克,戴上去之後,想熬夜打通宵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啊。 且頭帶與耳罩上,最貼近人們肌膚的地方是以透氣的紡織材質所包覆,內裡則鋪了一層記憶海綿,在穿戴上不會令人感到悶熱,加上可調節式的12段刻度,能讓玩家依照頭型來調整貼合度,舒適度滿分滿點,更值得一提的是,頭帶的內部結構是以金屬鋼芯結構所製,因此即使與親人共用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需要時常調整貼合度,也不怕磨損。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所有I/O與開關鍵都配置在左耳上,只要左手伸手一摸就能控制絕大部分的功能,由上往下摸的話,功能順序分別為:電源指示燈、電源鍵、音量控制閥、USB Type-C埠。 值得注意的是,要開啟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話,需要長按電源鍵3秒以上才能喚醒;而在音量控制閥的使用上,HyperX做成齒輪狀,內裡也有刻度可以以段落方式做調整,還可以直接調整音效控制,無須再透過繁複的系統介面;而USB Type-C埠則主要是讓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作充電使用。 既然針對電競專用,除了聽音辨位尋求勝機之外,與隊友的溝通當然也必不可少,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左耳上配置了一支麥克風,使用上也相當直觀,只要往上撥動就能直接讓麥克風呈現靜音狀態,並且HyperX在設計上也設想得十分周到,畢竟每個人的五官位置都略有不同,因此HyperX讓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麥克風桿可隨意彎曲,使得玩家能依照自己的嘴巴位置作調整,讓收音狀況能夠更加不受干擾。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為封閉式的耳罩型耳機,驅動單體為能夠精準呈現重低音的40mm動圈式釹磁鐵,頻率響應也為典型的20-20k Hz,阻抗為16 ohms,總諧波失真則有小於2%的好表現,強化的重低音以及封閉式耳罩設計,讓沉浸式體驗更上一層樓。 左耳上所配置的降噪麥克風,為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頻率響應為50Hz-18kHz,感度-40dBV,也因駐極體的原理,讓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耳麥能實現低失真的訊號傳輸,不過電容式麥克風對於聲音的接收相當敏感,很容易將不需要的聲音給收錄進去,HyperX為此,替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耳麥做了降噪設計,只是機上的耳麥並非為了錄音所用,因此在收音指向性模式上只有單向。 而在電腦接上隨附的USB連結器之後,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無障礙物的前提之下,最遠可接收的訊號能達到12公尺,如果在外租個小套房,去洗個手或上個廁所,也不用特地拿下來,讓玩家們輕鬆掌握戰場上的瞬息萬變,連結另外一條附贈的USB Type-C,然後進行完全充電之後,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最高續航力可達17小時,而玩家也能利用剩下的7小時可以做足充分休息,順便充電,不僅完全不會出現沒電的窘境,還能在隔天開戰時,不會因為睡眠不足而影響戰況。(笑) 電競領域不只有PC,2020年底兩大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與XBox Series X的問世,又在電競界掀起了一陣風暴,HyperX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當然也有支援這兩大主機,不過現在大缺貨,玩家要是只有PlayStaion 4也不要緊,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相容PlayStation系統,因此PS4也有支援喔! 介紹完了外觀與規格,實際體驗與壓力測試還是最重要的,不然說得再神,體驗很糟的話那豈不是糗(笑)。 輕如鴻毛、不到250公克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小編實際配戴上之後,還真的沒有任何壓迫的感覺,而耳罩的包覆設計以及緊實度,也非常紮實的貼合小編的耳型,甚至從上班到下班戴了一整天,完全沒有任何因為擠壓而出現的異物感與不舒適,看來,如果在遊戲戰場中廝殺一整天,要不是耳朵一直傳來聲音,還真的有可能會忘記正在戴耳機。 小編也挑了幾款遊戲來測試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音效與音質呈現,分別是《鬥陣特攻》、《軒轅劍柒》。 FPS類型遊戲幾項聲音重點,不外乎就是腳步聲、槍擊聲的來源、以及與隊友的語音溝通,選用《鬥陣特攻》測試的原因是,遊戲中的武器更加多元,不僅只有槍砲類的,還有各式冷兵器,包括弓箭與武士刀等等。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左右聲道分源做得非常好,站在岔路口時,假設隊友在左方,遊戲內傳來的角色語音便會從左耳裡傳來,且不會混在右耳中,如果遊戲內的右方視角有突發狀況,也不會因此而搞混戰況,半藏的弓箭音效在設置上與其他武器相比,音量略小,但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依舊能很精準地捕捉到音頻,進而將訊號傳輸到小編的耳中,而使用源氏的招架時,除了計算技能持續時間以外,技能即將結束的音效也需要被判斷,但假設耳機不太好,就容易在激烈的槍林彈雨中被忽略,不過在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是完全不必擔心這件事的。 《軒轅劍柒》中有大量的刀劍相擊的聲音,以及格擋系統所產生的完美格擋音效,用來測試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也是相當不錯(一部分是因為小編要趕軒轅劍柒的開箱啦,哭啊拖很久),有時候會因為法術的動畫遮住了人物模組,只能依靠聲音判斷是否完美格擋,且容易被遊戲人物與怪物的音效蓋過去,而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雖然在重低音的呈現上有特殊設計,但中高音的表現也沒有矇混帶過,刀劍相擊與完美格擋的音效都屬於中高頻,不僅沒有被其他音效蓋過去,還能在巨量的音效之中以清脆的聲音讓小編判斷局勢。 而《軒轅劍柒》在進入戰鬥時,除了以交響樂團演奏作為背景配樂外,還有大量的各式音效,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對重低音的強化處理,讓整個音效呈現相當驚人,沉浸感幾乎翻倍。 身為全能的電競耳機,耳麥已經是基本配備了,在結束音效呈現測試之後,我們來看看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耳麥功能,雖說有降噪設計,但降噪功能太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因此簡單錄了幾秒測試來看看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降噪功能。 在測試期間,坐小編隔壁的同事使用的鍵盤簡直是吵死人的那種(誤),剛好能應對本次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降噪測試,而從錄音後的音檔來聽,不僅僅小編的聲音傳輸相當清晰,隔壁同事打字的聲音也被大幅度消除,需要非常用力、非常專注地才能聽清楚鍵盤噪音,這也表示,假設玩家們正在用耳麥與隊友溝通戰局,而自己的情人正好在一旁做其他的事,也不會將多餘的雜音傳送到在彼方的隊友耳朵中,造成對方接收指令困難。 SadDante ·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耳機麥克風測試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 降噪麥克風測試。 大多數電競部品因為一些精密的零件,在重量上通常無比驚人,但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輕量化設計之後,還能兼顧電競所需的一切特質與規格,可說是令人愛不釋「耳」,而無線類的電競部品令人詬病的除了時常會因為電量不足而導致暫時無法使用外,還會遭遇一些訊號傳輸上的問題,只是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不僅在電池續航上有顯著的加強,可高達17小時的使用時間,於訊號傳輸上也是做得可圈可點,在無障礙限制的情況下,連線距離最遠長達12公尺,以電競為本命的HyperX,擁有眾多電競部品,以滿足職業電競選手的標準來替玩家們研發最新產品,你說,雖然當不了電競選手,但能夠擁有和職業電競選手一樣的配備,不是很爽嗎?(笑)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官網: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陽泰Yantouch EyE Speaker藍牙喇叭實測開箱,兼顧時尚與光氛特效揚聲器頂尖之作!
- 小米空氣淨化器2實測開箱,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 充電效率高1個抵5個,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5U開箱試用
- 快速充電!一次為4支手機提供滿滿能量,BUFFALO 4A大電流USB充電座開箱實測 →iBUFFALO BSMPA09
- VESA協會推出HDR開放標準,制定3款DisplayHDR認證等級400、600、1000,搭配自我測試工具,推動產業進入下世代HDR新境界,現場直擊快報
- 羅技Logitech UE MEGABOOM速寫開箱,圓柱造型藍牙喇叭!
- iBUFFALO BSMPA09大電流USB充電座實測開箱,4A出力充電器中的優質精品!
- 老舊GPS裝置將可能於今年4月6日失效? 趕快更新韌體或換新!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 圓剛AVerMedia EzRecorder ER310超級錄影王實測開箱,數位第四台預約錄影的好幫手
- Nikon D7200數位單眼相機實測開箱,旗艦榮光再現!
- AKG親手調教的絕妙音質,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 Galaxy Buds Pro開箱試聽